传承和弘扬蒙古马精神
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扎根边疆
建设内蒙古
编者按:蒙古马精神,作为中国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独特品质,成为了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象征。为了更好地发挥“大思政课善用之”的作用,学院开发第一、二、三、四课堂,引导广大师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培养青年学生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不怕苦、不畏难,投身于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为擦亮“模范自治区”的底色贡献力量。
一、实施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到内蒙古考察,并连续五年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首次明确提出了“蒙古马精神”,并在此后多次强调和高度凝练这一概念,深刻体现了党中央对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的深厚情感和殷切期望。蒙古马精神集中体现了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以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奋斗精神。
思政课是青年学生获取、传承和弘扬蒙古马精神资源的主渠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第一课堂作用。与此同时,第二课堂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第三课堂则着重于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环节,是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第四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以其时空灵活、资源丰富等优势,正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形态。
二、主要做法
1.深度融入“第一课堂”,凸显主渠道价值
将“蒙古马精神”的核心要素系统地纳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中,合理规划学时,确保其在《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等章节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集体备课和专项课题研究,精心打造一系列与“蒙古马精神”相关的微课和示范课堂。同时,开展课程思政攻坚行动,将“蒙古马精神”的育人价值拓展至所有专业和课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引导-分析-感悟-应用”的教学模式,并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设立“蒙古马精神”专项研究课题,《在“双高建设”视阈下探索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路径》《“蒙古马精神”视域下内蒙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入选自治区哲社重大专项等课题。
2.亲身感受“第二课堂”,丰富感知体验
组织学生到马场基地参观铁蹄马、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等,现场讲解蒙古马特点和习性,观看舞剧《骑兵》。实施实践修身计划,充分利用工科学校的优势,联合多领域、多行业的“全国劳动模范”,建立“劳模育人工作室”,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德、技、创、研、训”的综合育人平台,将“蒙古马精神”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紧密结合。通过“大师”点醒我、线上“点对点”、青年咨询“驿站”等系列活动,定期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技能大师走进校园,开展绝技绝活表演、技能比武、示范教学,分享经验和故事。
3.社会实践深化“第三课堂”,实现知行合一
深入挖掘内蒙古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等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开展“我们一起学党史”“红色基因传承”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内蒙古骑兵在解放战争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传承党的奋斗历程。鼓励学生利用所学技能服务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4.网络教育进军“第四课堂”,拓宽网络阵地
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如学院官网、校园广播等,推出与“蒙古马精神”相关的在线访谈、有奖问答等活动。同时,制作和发布一系列新媒体产品,如微视频、微动漫、图文推送等,以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通过推出更多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蒙古马精神”的影响力。

图1 逻辑导图
三、成效与成果
经过我们的努力,高达9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内蒙古地区,为这片北疆土地贡献了青春与智慧。青年学生成为了吃苦耐劳、技艺精湛的“工匠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教职工、在校生和毕业生对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满意度极高,分别达到了98.41%、97.54%和96.43%。他们普遍认为,学生在“爱国情怀”、“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努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 》示范金课等10余个作品,选入内蒙古思政课资源平台。微电影《齐心协力建包钢》入选2023年全区50部大中小学优秀课本剧、《勇往直前的蒙古马》纳入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网《百年珍贵记忆——全国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档案等。
以“蒙古马精神”培育为特色样本,学院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和贡献。作为自治区能源电力行业校企共建、产教协同发展的“示范区”,我们为自治区乃至全国能源及装备制造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这些人才在技术上出类拔萃,更在精神品质上继承和展现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蒙古马精神”风貌。
来源 | 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